
抓黨建崛起一座新城
——封丘縣李莊鎮黃河灘區首批搬遷扶貧經驗調查
新鄉市委黨校調研組
編者按:河南省“三山一灘”搬遷扶貧工作是一項功在當今、利在千秋的重大民生工程。封丘縣李莊鎮短短兩年時間就崛起一座新城,群眾滿意、進展順利。我們調查認為,李莊鎮經驗值得高度肯定,在當下搬遷扶貧工作中具有示范意義。
2014年11月,省委省政府啟動“三山一灘”重大扶貧搬遷工程,黃河灘區遷建也正式實施。省委省政府確定首批三縣四個鄉鎮,封丘縣李莊鎮是其中之一。省委省政府要求,四個鄉鎮為全省下一步搬遷扶貧“探索可復制經驗”。市委要求,封丘縣試點工作必須走在全省前列。
李莊鎮地處黃河灘區,全鎮22個行政村,1.2萬余戶,4萬余人。首批搬遷扶貧確定5個行政村,共2053戶、7634人。2015年初開始啟動,分兩期進行,第一期于2016年春節全部完成搬遷,第二期于2016年底全部完成,目前處于掃尾階段。兩年多來,李莊鎮首批搬遷扶貧成效顯著:實現了搬遷戶對新區住房滿意度高、拆舊復耕順利推進、搬遷新區后充分就業、新區管理井然有序,尤其搬遷過程中做到“無一戶強拆,無一人上訪”。省委主要領導對李莊鎮搬遷扶貧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我們對李莊鎮黃河灘區首批搬遷扶貧工作進行深入調研后認為,其主要經驗是發揮黨的優勢,涌現出一批優秀干部,形成一系列優良作風,探索出灘區搬遷扶貧的“李莊鎮模式”。李莊鎮經驗達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可復制”要求。
(一)站在遷建戶立場上思考問題,實現群眾利益最大化
搬遷扶貧目的是讓貧困地區群眾整體脫貧,從不適宜生存的地方搬遷到條件較好的地區生活,實現這一目的根本問題是必須讓群眾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李莊鎮黨委政府站在遷建戶立場上思考這一問題,采取許多有利于群眾利益做大化的舉措。
新區規劃堅持“三化”協調發展。按照市委書記舒慶同志提出的新區建設要實現五規合一的要求,新區規劃立足“三化”協調發展:工業化,即通過創建工業園區招商引企,解決部分青壯勞動力就業;城鎮化,即通過完善城鎮功能,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進一步實現充分就業;農業現代化,農民生活在城區后對于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作用更大。搬遷拆舊復耕后可形成六萬畝集中連片的優良耕地,加快土地流轉,推動高效農業長足發展。為此,他們規劃了占地1500畝的工業園區,目前已有8家企業相繼入駐。還規劃了占地4平方公里的城區,在城區規劃中,注重完善功能,即按照城市要求進行布局,如學校、醫院、超市、公園、群眾活動場所等,以滿足群眾的各種需求。由于城區建設站位高,對遷建群眾產生很大的吸引力,這又為順利搬遷起到促進作用。
遷建戶到新區居住實現充分就業。為了使遷建戶到新區后不減少收入,他們采取了許多有效舉措:一是讓新入駐企業解決部分人就業,如建設以汽車配飾為主導的產業,就地安排了一批勞動力就業。二是通過公益性崗位解決了一批貧困家庭人員就業。三是在崗位暫時短缺的情況下, 采取“一個崗位兩人就業”的辦法。上述舉措共解決5個遷建村200余人就近就業,使有勞動力家庭實現了每個家庭至少一人就業。隨著企業入駐越來越多和城區建設功能進一步完善,還將會創建更多就業崗位,他們的目標是凡有勞動能力的人全部就業。
讓利群眾降低入住新區各項支出。為了使遷建戶入住新區后降低入住支出,他們采取兩項舉措:一是舊村復耕后土地流轉收益補償給群眾應當承擔的物業費用,平均農戶每年約500元。二是鎮政府在臨街商鋪的收益全部補償群眾用于房屋簡裝,平均每戶受益達6000余元。
用足用活上級政策。為了順利推進舊村、舊宅拆遷與復耕,上級給予了土地結余指標公開掛牌拍賣政策,并且可以在省級交易平臺上拍賣,這樣每畝可多增加6萬元收益,加上該鎮走的是城鎮化道路,節地率達50%,這樣土地指標交易收益可較多地用于舊宅拆遷復耕補償,由此遷建戶平均可受益達6萬余元,這就極大地調動了群眾拆遷與復耕的積極性。
(二)堅持公開公道公正原則,讓群眾通過黨員干部作風感受共產黨先進性
遷建工作中,群眾最關注的是能否公開公道公正。李莊鎮黨委政府要求,黨員干部在群眾搬遷過程的各個環節都必須做到公開公道公正。
上級政策家喻戶曉,做到公開公道公正。實施搬遷扶貧工作的第一階段,首先組成遷建一線工作組,逐村入戶進行宣傳,讓群眾對遷建政策做到早知道,一是讓群眾知道遷建工作的十大好處,二是讓群眾知道搬遷工程的基本要求,如政策、選址、質量、配套、服務等,三是讓群眾知道早拆遷早搬遷對自己的各種好處。同時還采用宣傳工作的多種形式,如入戶家訪、宣傳手冊、電子顯示屏、喇叭廣播等。由于宣傳工作普及到每家各戶,深入到群眾頭腦,這對后來的順利搬遷起到了重要作用。
選房序號上做到公開公道公正。當多數群眾支持并愿意搬遷后,就開始組織群眾繳納承諾金,采取“誰先交、誰先挑”,嚴格依序號挑選新房。這種做法極大地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為了能夠早選房、選到如意房,廣大群眾冒雨、整夜排隊。由于多數群眾積極參與,又激發與帶動了部分暫時不積極的群眾,當天就使98.5%的群眾順利繳納了承諾金,這就極大地減少了遷建工作的難度與阻力。
新房建設與簡裝材料上做到公開公道公正。充分發揮遷建理事會作用,在整個新房建設與簡裝中讓理事會成員全程介入工程質量監督、公開競標選材,包括大到電器小到門鎖等建筑材料。由于理事會成員由群眾選舉產生,他們向群眾高度負責,還自覺地向群眾解釋建房與簡裝中群眾的各種疑問,這不僅維護了群眾的權益,還減少了黨委政府的工作量。
在人口認定、舊房面積丈量與類別劃分上公開公道公平。人口認定是遷建工作的關鍵環節,他們組成了由鎮派干部、村干部、黨員代表組成的認定小組,逐戶認定、逐房丈量、逐房劃分類別,然后張榜公布,接受群眾監督。由于工作細致,合情合理,讓群眾最為關注的公道問題得到解決。這一環節也為順利推進遷建工作奠定了扎實基礎。
(三)創新搬遷扶貧模式,依靠群眾力量解決群眾問題
扶貧遷建工作是一項任務重、矛盾多、要求高的系統工程,搞好這項工作僅靠政府力量遠遠不夠,必須依靠群眾力量、運用群眾智慧、解決群眾問題。李莊鎮黨委政府創新了一系列新舉措。
創建“三代表”和搬遷理事會制度。所謂“三代表”,即“戶代表”、“十聯戶代表”、“百聯戶代表”?!叭怼碑a生辦法:“戶代表”由每戶選出一名“當家人”;“十聯戶”代表就是以村民小組為單位,每十戶署名產生一名代表;“百聯戶”代表就是每十個“十聯戶”推選一名代表。較大的村實行“百聯戶”,較小的村只實行“十聯戶”。由“十聯戶”代表和“百聯戶”代表共同選舉產生遷建理事會。遷建理事會由5至7人組成,受“兩委”領導,通過民主協商,由村支書兼理事長。實行“三代表”制度的目的是能夠讓群眾中那些威信高的能人涌現出來,成為黨在農村執政的基礎力量。
創新依靠群眾力量解決群眾問題的工作模式,進一步拓寬干部聯系群眾渠道,形成解決問題的強大合力。
一是凡涉及群眾利益的問題,讓“聯戶代表”參與決策。遷建工作的各個環節都牽涉到群眾切身利益,如新區規劃、選址、新房式樣、裝修選材、人口認定、舊房丈量、類別劃分、搬遷方案、拆舊方案、復耕方案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先由鎮黨委政府拿出思路,再由村干部、理事會定出實施辦法,然后再同“聯戶代表”進行協商討論,“聯戶代表”再同所聯系的“戶代表”進行溝通。當遇到少數農戶不理解時,由“十聯戶”代表做思想工作,“十聯戶”代表做不好時,再由“百聯戶”代表和村干部反復做工作。大多數群眾同意后,方案方能決策,這樣就使遷建方案建立在了廣大民意基礎之上。
二是遇到矛盾問題時,由“聯戶代表”幫助化解。遷建工作是一項人數眾多、利益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整個遷建工作中總會在一些環節一些問題上遇到少數農戶不理解、要求高而形成矛盾,這些矛盾的解決僅靠鎮干部力量不夠、說服力不強。讓“聯戶代表”參與化解作用更大。如遷建戶對工程質量不信任時、對人口認定不滿意時、對舊房類別劃分有異議時、對補償政策不滿足時等,“聯戶代表”在其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貫臺村是個1200戶、5000余人的大村,當大多數農戶支持搬遷后,剩下的少數農戶在眾多“聯戶代表”和廣大群眾的“壓力”下最終順利得到解決。兩年來,在整個遷建過程中全鎮涌現出了一批幫助政府化解矛盾的“聯戶代表”,由于他們的重要作用,使鎮黨委向上級承諾必須實現的“小矛盾不出村組,大矛盾不出鄉鎮”的目標才有效地落到了實處。
(四)打造一支優秀黨員干部隊伍,充分發揮他們在遷建一線的先鋒模范作用
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h委高度重視李莊鎮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發揮他們在遷建一線的骨干模范作用。
選配以陳明為書記的鎮黨委班子。陳明同志曾在三個鄉鎮任過黨委書記,有著豐富的群眾工作經驗、解決矛盾的突出政績??h委經過全面比較,2015年2月調任陳明為李莊鎮書記。陳明同志以身作則、一心撲在事業上,他帶頭踐行廉政承諾、帶頭公開手機電話、帶頭同大家一線拼搏、帶頭深入到群眾中去,全鎮群眾幾乎都認識他,見面都會同他噓寒問暖。陳明真正地成為全鎮群眾的“主心骨”??h委又相繼增派一批優秀干部充實到灘區遷建工作中。他們都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有著強烈的為民情懷,扎實的工作作風,敢于碰硬、敢于擔當,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干事。兩年來,他們一心撲在工作上,同全鎮廣大干部群眾團結一起,認準的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遇到困難自己想辦法克服,遇到矛盾自己想辦法化解,遇到干擾自己想辦法排除。
配齊配強以村支書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遷建工作之前,首先對全鎮支書隊伍摸底排隊,不優秀者堅決調整。然后強化對全鎮鄉村干部隊伍素質培訓,針對干部思想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有針對性地解決,使干部真正認識到灘區搬遷扶貧是黨的好政策,是群眾得實惠的民生工程,啟發干部自覺地調整心態、轉變觀念,把思想統一到黨委政府的決策與部署上。鎮黨委要求在這場艱巨的工程面前,黨員干部必須帶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頭競選“聯戶代表”,帶頭做群眾思想工作,帶頭繳納承諾金,帶頭參與決策與監督,帶頭搬遷與拆舊宅。兩年來的實踐證明,灘區遷建工作是對全鎮黨員干部思想上的一次洗禮,作風上的一場檢驗,大多數黨員干部經受住了這場考驗,極大地喚醒了黨員意識,激發了干部責任感。
李莊鎮兩年來灘區遷建的偉大實踐,既涌現出一大批優秀黨員干部,也形成了搬遷扶貧的“李莊鎮精神”:理想遠大,信念堅定的黨性原則;心系群眾,一心為民的宗旨意識;大膽探索,勇于擔當的責任精神;不畏困難,敢于拼搏的精神風貌;樂于吃虧,甘于奉獻的無私品質。正是靠著這些崇高精神,全鎮黨員干部形成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團結協作狀態;逢旗必奪、逢冠必爭的創一流氣勢,使得李莊鎮灘區搬遷走在了全省首批搬遷的最前列。
聚全縣之力支持李莊鎮灘區遷建工作。縣委在配齊配強李莊鎮黨委政府班子同時,又在全縣范圍內選拔一批有培養前途的青年干部充實到灘區遷建一線,這批青年干部沒有辜負縣委囑托,自覺地在實踐中努力鍛煉自己,同時極大地促進了灘區遷建工作??h直各單位也從自身業務實際出發,全力幫助灘區遷建工作??h“四大班子”領導多次深入調研,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兩年來,全縣在李莊鎮灘區遷建工作中形成了強大合力。當遷建工作遇到困難時,有關部門大力支持、幫助解決;當遷建工作遇到矛盾時,有關領導出面、協調化解;當遷建工作取得成績時,大家都為之高興、分享榮譽。因此,李莊鎮灘區遷建工作中沒有出現過“雜音”,也沒有發生過“干擾”,這種良好的政治生態對促進灘區遷建工作起了重要作用。良好政治生態形成靠得是縣委抓黨治黨的力度,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建議:
1、建議市委繼續深入調研李莊鎮灘區搬遷經驗,把李莊鎮黨委作為我市抓黨建推動重大險難工作的先進典型進行宣傳,成為我市先進群體的新亮點。
2、建議組織召開灘區搬遷扶貧李莊鎮模式的理論研討會,聘請中央、省、市有關專家參加,把李莊鎮模式向全國推廣。
- 上一篇:新鄉先進群體形成軌跡與成長規律探析
- 下一篇:沒有了;